2024-07-23
为纪念中国当代杰出的美术家、中国当代太行画派的开创者、中国当代山水画大家、中国当代杰出的美术教育家(刘大为题写)吕云所先生一生取得的的学术成就和艺术造诣,弘扬传颂他的太行学术精神,同时纪念他逝世三周年,由天津美术学院、天津市文学艺术联合会、天津美术家协会联合主办的《大匠之园——吕云所艺术与作品展》于2017年4月15日~5月15日在天津美术学院美术馆隆重展出。
本次展览的支持单位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国家画院、中国艺术研究院、 中国美术馆学术研究部、典藏部,八路军一二九师纪念馆。学术主持为《美术》杂志执行主编尚辉先生。出席展览开幕式和学术研讨会的国内艺术史及艺术批评界知名学者、艺术家有杨晓阳、丁杰、田黎明、尚辉、林木、万镜明、陈醉、顾森、霍春阳、邹立颖、王书平、邓国源、贾广健、李孝萱、李毅峰、何东、杨惠东、容铁、杨德树、王振德、何延哲、韩昌力等及全国各地各有关艺术家、美术界相关人士。
展览开幕式时间为2017年4月15日上午10点,届时热烈欢迎大家莅临参观。
主办单位
天津美术学院
天津市文学艺术联合会
天津美术家协会
支持单位
中国美术家协会
中国国家画院
中国艺术研究院
中国美术馆学术研究部、典藏部
八路军一二九师纪念馆
展览总策划:邓国源
执行策划:王伟毅 吕大江
学术主持:尚 辉
开幕时间:4月15日上午10:00
展览时间:2017年4月15日—5月15日
展览地点:天津美术学院展览馆
学术研讨会:4月15日上午11:00—13:00
研讨会地点:天津美术学院展览馆3FB厅
请 柬
本次展览从吕云所先生50余年艺术创作生涯中的“海量”艺术作品中,精选出160余幅经典作品。这些作品借自美术馆、博物馆和其他机构及私人藏家。内容丰富、多彩,文献厚重、详实,靓点纷呈,是一次难得的全面展示解读吕云所先生一生学术、文献、教育、教学的学术回顾展。
吕云所先生1940年出生于河北省涉县,1962年毕业于天津美术学院并留校任教。读书期间师从于秦仲文、刘君里、孙其峰、王颂余等先生,是中国当代杰出的美术家、中国当代太行画派的开创者、中国当代山水画大家、中国当代杰出的美术教育家,是天津美术学院山水画教学体系的奠基者之一。
吕云所先生的家乡是革命老区、抗战时期的八路军根据地,有着深厚的革命传统。 出生于此的吕先生对这里的一草一木有着深厚的感情,蜿蜒曲折的大山、沟壑,承载了吕先生的童年记忆。父母、祖辈都是普通的农民。在别人眼中的荒山野岭,在吕先生心中陡生了对自然的敬畏,太行山成为吕先生的创作母题。从事过人物画、连环画创作的吕先生,画太行时发现了自己,确立了艺术创作的美学追求,最终选择了山水画——画太行山,成为“太行山之子”。
吕云所先生进行太行山主题创作,从写生出发,吸收北宋山水画的传统,在追求艺术创作精神性的同时,着重感性表达;经过多年的笔墨积淀,蕴太行山的象征意义与感性之中,在巨幅山水画的创作上将书写性、随机性和画面的布局章法、绘画上进行了有机的结合,不板、不滞,韵味盎然。吕云所先生的山水画“回归太行的形体与精神”,充满了“壮美”的诗意,是当代山水画创作的高峰。
第一部分:展馆2FB厅(《漳河畔》组画系列)
第一部分为吕云所先生早期创作的作品,包括在六十年代产生重要影响的《漳河畔》组画、《老来红》及早期的人物写生作品。
《漳河畔》组画是吕云所先生1962年在天津美院毕业时的作品,配有详尽创作草图、画稿。中国美朮馆馆藏作品《老来红》以及早期人物写生用写实印象手法,以传统的笔墨技巧表现了太行的情感与风貌。通过乡土意识来描绘展现太行风情,在当时画坛和美术界引起了广泛瞩目,先生年届弱冠便被人们以“太行人、太行情、写太行风”著称,被称之为太行画派创始人。
《漳河畔》组画 1962年天津美术学院毕业作品
漳河畔—河畔人家 1962 34x46cm
漳河畔—收获季节 1962 34x46cm
漳河畔—太行秋色 1962 34x46cm
漳河畔—溪边牧歌 1962 34x46cm
《老来红》 1963年 获全国美展优秀奖,被中国美术馆收藏,列入20世纪经典收藏系列,《河北美术》、《美术》、《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发表,并被选入中学生课本,与刘文西先生的《祖孙四代》出现在同一页的正反面上。
戴白头巾的老汉 1978 34.5x28cm
穿羊皮袄的老头 1961 70x46cm
留胡子的老头 1978 34.6x24.3cm
太行姑娘 1978 47x39cm
暇 1962 79x90cm
写生创作 1961 65x41cm
高山顶山修条河 1976 69x50cm
群峰壁立太行头 1979年 140x240cm
现分别藏于晋冀鲁豫烈士纪念馆和一二九师纪念馆
第二部分:展馆3FA圆厅(画稿文献系列)
全面展示了吕云所先生近五十多年的各种精彩草图、草稿、手稿大小画稿,各类早期人物、山水、素描、速写、写生、习作、连环画、教学杂记、名家来往信件、上学时期及文革前后出版物等文献,可谓包罗万象,精彩纷呈,立体全面地展示了先生一生的创作心路与历程。
母子俩(冬兰和大江) 1971 27x19cm
政治队长李用迁 1971 42.5x31.5cm
郝懋德大伯 1971 40x32.5cm
申梁域大伯 1971 30x20cm
双十春(连环画) 1964 14.5x22.5cm
双十春(连环画) 1964 14.5x22.5cm
纱厂今昔(年画组画) 1966 13x15cm
纱厂今昔(年画组画) 1966 13x15cm
以下为速写、画稿部分
天津新港一瞥 1973 27.5x33.5cm
劈山引水战太行 1972 26x27cm
第三部分:展馆3FB厅(黑色积墨太行系列)
第三部分为吕云所先生80年代至90年代创作的《黑色积墨太行系列》,可谓毕生心血之创作,配有系列创作草图画稿,他追求深沉、厚重、博大、悲壮的精神,用纯水墨的黑白氛围,即“厚”又“透”的艺术语汇来表现大自然交响乐般的阳刚之气。他的积墨太行无不是他内省式心理历程的折射,也无不是他对于中华文化与民族品格的一种精神体认,满载了中国山水画的现代精神。
夜走太行 170x143
太行浩气 220x149 1988年
山 月 170x143 1989年 新加坡私人藏家收藏
苍茫大野 1988 175x124cm
群峰壁立太行头 170x143 1991年
元 气 69x138 1989年 中国美术馆收藏
岁月风雪 180x90 1998年
苍山涌墨 96x180cm 1999年
家山云图
第四部分:展馆4FA厅(太行风情系列)
先生《太行风情系列》及画稿用一种浓厚细腻的乡土抒情情感,用文人笔墨来表现太行意象、以历史与人文来超越乡土诗情,深刻展现了先生对故土太行父老的浓郁的无限眷恋之情。《律动系列》是先生在85年86年所创作的一批带有抽象结构所必然负载的现代精神的一个系列,精湛地体现了中国画骨法用笔的苍劲和纯粹水墨形成的丰富多变的层次意蕴。(以上二部分均配有部分画稿)
《故乡情》 95×69cm 1979年
《故乡月》 51×42cm 1990年
《晚 风》 68×68cm 1991年 新加坡私人藏家收藏
《绿天图》 1988 70x140cm
《晚霁图》 1982 70x69cm
《午 夜》 1984 160x97cm
《春牧图》 1998 68x68cm
《夏凉图》
《秋 韵》
《冬 雪》 1999 68x68cm
《群牛图》 1996 120x245cm
《群牛图》 2007 136x68cm
《律动系列》之一——原野的律动 1985 97x97cm
《律动系列》之二——枝的交织 1985 90x90cm
《律动系列》之三——屋的节奏 1985 90x90cm
《太行暮韵》 2007 68x102cm
第五部分:展馆4FB厅(写意太行系列)
《写意太行系列》是先生晚年回归以笔墨为主体的独立审美创作的。作品使观者感受到笔墨的干湿浓淡,笔墨的强眼刺激,一任抒写直抒胸臆的笔墨状态,在洒脱与灵动的笔墨背后,自然而然地流露出一种沉滞苦涩的笔墨意味,而这批"笔墨太行"恰恰是他回归太行的形体与精神之内在,两相完美结合统一的体现。先生用质朴厚实、苍茫苦涩、凝重幽深的笔墨去不断舒解他内心的苦痛、淬炼可以栖居他精神思想的太行喻象。(配有多幅画稿)
太行天河 2007 136x68cm
北雄之风 2007 136x68cm
清辉泻玉 2004 136x68cm
崖 霭 2004 136x68cm图片
太行风云 2006 136x68cm
2008年 板山云岭 136X68 中国美术馆收藏
云涌太行现真骨 2004 68x136cm
云涌太行之一 2008 68x68cm
云涌太行之二 2008 68x68cm
太行风云 2006 68x136cm
家山晨光
王莽岭晨晖 2010 68x136cm
吕云所先生在七十五年人生历程中,面对世事变化、人生沉浮不消极沉沦,以读书和艺术创作内省,沉浸于高贵的精神世界,不流俗、迎合,视一切为必备的人生体验,以此造就了自己强大的内心世界。其坚强的毅力将沉重的人生化为艺术创作灵感,以太行山为寄托,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的态度,创作了大量的有感染力的艺术作品,同时也创造了自己激越、悲壮、完整、丰富的人生。
展览还将展出吕云所之子吕大江几幅创作作品,以传承和弘扬先生的太行学术精神。作品展示如下:
《太行初春》
《天接云涛连晓雾》
《千秋风骨》
《玉树蒙春》
《春消息》
《高山深处有人家》
《疏林远致生云烟》
《太行秋水》